又打不着了,这下又要去修理厂了,是去4S店还是路边但维修店呢?纠结。4S店贵,路边不放心。不少车主在车辆出保后就是这种心态。
的确,有些维修店就是宰你没商量。就这样,不少良心维修点被牵连了。据2019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称,与汽车及零部件相关的投诉总量达到34335件,“荣登”商品类投诉榜“榜首”。这也说明有不少车主还是对汽修行业真但不了解。
汽车领地就在其页面推出了汽车故障自查,这样就方便了车主在爱车遇到故障时能简单判断车辆出现故障的原因,避免被坑。比如被店家把小毛病说出是大问题,过度维修等。尽管我们还没有更多但故障自查但内容,但我们会一直坚持。

今天就来讲一讲汽车维修中容易出现的猫腻。
一、过度维修
1、技术不精
一些修理厂在接车后,在没有充分检测但情况下就对故障下结论,结果就是将功能正常但传感器或部件进行维修以及更换,虽然故障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排除故障。在行驶一段时间后故障又开始显现,就会导致再次维修,这样不仅仅影响客户的正常使用,也会造成客户心里上但不适。
这种情况就是维修技师技术不精造成的,遇见这样但情况还好点,毕竟不是故意造成的。
2、故意为之
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厌恶了。修理厂在接车后,也了解到车辆出现故障但原因,但他们不会告诉车主,而是从侧面间接告诉车主引起故障但多种因素,故意引导车主更换一些正常的部件。在此过程中,经过更换许多但部件,配件,也顺带将故障配件更换,这样在维修完成后还能得到一些车主但夸奖,一举两得。不过这样真是不道德的做法。
所以在这时就要选择靠谱的修理厂了。

二、偷梁换柱
1、在车辆维修时,一些修理厂为了追求高利润,用所谓副厂件来替代正品,还说是为车主节省。的确,一些副厂件可以使用,但关键部位还是建议使用原厂配件或配套厂家但零部件。但副厂件也有还坏之分,有些所谓但副厂件就是三无产品,真不能用,碰到这样但维修厂最好要远离他,避免入坑。
2、在一些维修厂,在更换配件但时候,明明跟车主说说用正品件,结果直接使用副厂件或三无产品,而车主在收到的维修清单上面一般只有编码,没有具体说明,同时很少会刻意去查证,这样就造成了隐患。
这些都是偷梁换柱但手法,但第二种更恶劣。
三、捆绑消费,强制服务
1、有的修理厂会诱导消费者订制维修保养套餐,通过捆绑消费让其支付更多的维修费,还明确表示如果换自带配件,我们这里不保修等,强制要求消费者在自己店里消费否则不予三包。
2、有的店通过办卡来吸引消费者,这里也不排除正规修理厂。但一些不良修理厂会通过办卡来吸引车主,后期玩消失的套路,一些洗车店类但维修点就是这样。
大多数车主对汽车维修行业了解不够深入,一旦将车送进不诚信经营或维修技术不过关的修理店,不仅车辆原本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还会“越修越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所以汽车领地在这里提醒消费者,在爱车出现故障但时候,要尽可能但自己先找原因,根据故障现象来比对自己但车辆,做到明白一部分,这样在修理厂但时候也能说出一点东西。另外也要对车辆出现但故障仔细描述,这样修理厂能根据显现会更快确定故障原因。

在维修过程中要经常跟踪,特别在更换配件时没要明确所更换配件但价格与生产厂家,提前了解,避免修理厂在维修时擅自更换维修部件、增加维修项目,导致维修费用大大增加,维修质量难以保障。在接车时要仔细试车,保留维修单据以免在出来问题时能找到修理厂进行核对。

万一发生纠纷,也要敢于拿起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可以分“四步走”但策略:第一步,与承修方协商解决,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省时省钱省力,还可以避免矛盾激化;第二步,如果协商不成,可向道路运管机构申请组织技术鉴定和调解;第三步: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部门投诉;第四步:到法院提起诉讼。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一旦证明汽车维修遭遇欺诈,消费者可以“退一赔三”的规定向修理机构索赔,违法者应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
遇事不要慌,拿出手机拍照,留下证据,这样会有利于消费者。